“直播間的家人們,我現(xiàn)在就在和田玉棗林里,再過一個月,我們的和田玉棗就將進入最佳采摘期……”8月16日,走進十四師二二四團八連,陽光把棗樹上的紅棗照得紅彤彤的,也“照亮”了張銀銀的笑容。她手持手機,穿梭在棗樹間,熟練地向網(wǎng)友介紹和田玉棗的特點,話語間滿是對家鄉(xiāng)特產(chǎn)的自豪。
張銀銀是二二四團家喻戶曉的“直播達人”,更是帶領(lǐng)職工群眾提“棗”走上鄉(xiāng)村振興新路的“紅棗西施”。
張銀銀說,她與紅棗的緣分,始于2009年。那一年,她同丈夫一起踏上西行列車來到兵團,成為二二四團八連的職工。
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風口處,張銀銀開墾出45畝沙土松軟、雜草叢生的荒地。她倔強地立下誓言:“我既然來了,就一定要干出個樣子!”
經(jīng)過張銀銀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,昔日的荒地終于煥發(fā)勃勃生機。2015年秋天,45畝棗園蔚然成林,“紅瑪瑙”綴滿枝頭,首次豐收就賣出34萬元!捧著沉甸甸的賬本,張銀銀喜極而泣。此后幾年,盡管紅棗價格有波動,但每年20多萬元的收入,讓她對這片土地充滿感激。
然而,事情的進展并非一帆風順。隨著新疆紅棗種植面積激增,市場供過于求,收購商壓價嚴重。2020年寒冬,張銀銀的院子里堆滿紅棗,滯銷的難題困擾著她,她說:“好好的紅棗賣不出去,爛在院里,心里像被針扎一樣疼?!?/p>
轉(zhuǎn)機,藏在新興的電商浪潮里。
2021年年初,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她:“別人都在網(wǎng)上賣棗,你怎么不試試直播?”當時恰逢連隊黨支部組織電商培訓,張銀銀第一時間報了名。
從拍攝視頻、搭建直播間到學習直播話術(shù)、熟知違禁詞,她像海綿吸水般努力“吸收”新知識,筆記本上記滿了要點。
同年11月,張銀銀在棗園里開啟了第一場直播。起初,她忐忑不安,看著直播間里寥寥無幾的網(wǎng)友,手心直冒汗??僧斔勂鹚谏衬锓N棗樹的經(jīng)歷,談起紅棗從開花到結(jié)果的不易時,網(wǎng)友漸漸多了起來。
“雖然當時沒‘開通’購買鏈接,沒能成交,但這場直播讓我看到了希望——原來隔著屏幕,這么多人愿意聽棗農(nóng)的故事,愿意買我們的紅棗!”張銀銀說。
她火速行動,幾天后,在連隊的幫助下,辦齊了營業(yè)執(zhí)照、食品經(jīng)營許可證,“紅棗西施電子商務公司”網(wǎng)店正式運營。2021年11月15日,在自家小院,張銀銀開啟了人生首場帶貨直播。首戰(zhàn)告捷,她賣出60多箱紅棗,營收2000多元。
掌握了“流量密碼”的張銀銀沒有停下腳步,她說:“直播平臺每年都在更新,需要經(jīng)常去跟進學習。下播后,我經(jīng)常去看別人直播,對比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?!彼钪ㄓ谐掷m(xù)精進技能,才能在瞬息萬變的電商浪潮中站穩(wěn)腳跟。
張銀銀將直播間“搬”到田間地頭,鏡頭下“帶土的紅棗”因未經(jīng)任何清洗加工,以其原始、真實的狀態(tài)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,通常一兩場直播就能賣完自家地里的30噸紅棗。在流量加持下,她的個人直播事業(yè)飛速發(fā)展:粉絲從最初的2000余名飆升至30余萬名,一場直播最高交易額達120萬元,售出1.6萬單,2023年個人直播營收高達1500萬元。
更可貴的是,張銀銀沒有獨享流量紅利。除了售賣自家紅棗,她還主動幫助其他種植戶銷售,并往返于新疆各地,將直播間“搬”到不同農(nóng)產(chǎn)品的源頭。在阿克蘇市,她兩天售空8000條積壓棉被,救活一家瀕臨破產(chǎn)的棉紡廠;在阿拉爾市,一場直播便清空滯銷南瓜;在伽師縣,她首次線上推廣便激發(fā)了當?shù)仉娚倘瞬诺臒崆椤?023年,她助農(nóng)直播帶貨超5000單;2024年,這一數(shù)字已突破3萬單。
“能幫大家把好東西賣出去,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,比我自己賺錢還開心。”張銀銀說。
在張銀銀的帶動下,二二四團的電商直播熱潮悄然興起。團里的電商孵化平臺順勢而為,培養(yǎng)出140多名像張銀銀這樣的電商人才。2023年,二二四團紅棗電商銷售量達4000余噸,銷售額突破5000萬元。那些曾深陷滯銷困境的和田玉棗,如今已化作承載著希望的“金果子”,通過小小的手機屏幕,從大漠深處的枝頭抵達千家萬戶的“案頭”。
2024年,張銀銀獲得兵團勞動模范稱號。站在領(lǐng)獎臺上,她深情地說:“是連隊黨支部的支持、職工群眾的信任讓我獲得了這項榮譽。今后,我將賣出更多兵團好物,幫助更多職工群眾乘著電商直播的東風破浪前行!”(徐彤彤)